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实施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管理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09:44:43  浏览:904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实施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管理的通知

国家环保局 等


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关于实施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管理的通知

1997年12月3日,国家环境保护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
为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所规定的国际义务,实施《中国消防行业哈龙整体淘汰计划》,逐步削减哈龙灭火剂的生产,决定对哈龙灭火剂生产实行配额许可证管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自1998年1月1日起,所有生产哈龙灭火剂的企业必须持有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无生产配额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组织哈龙灭火剂的生产。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当年有效。哈龙灭火剂生产企业的当年生产配额是企业可获得实施《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以下简称“多边基金”)资助额度的主要依据。
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公安部负责确定国家年度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总量和哈龙生产企业的生产配额即最高年生产许可量。
二、自本通知发布之日起,申请生产配额许可证的企业必须在省级环境保护部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生产配额许可证申请书(附件1)的格式,向省级环境保护部门提交申请书一式6份,并抄报省级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逾期未提出申请的企业,按自动弃权处理。持有哈龙灭火剂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方可申请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
三、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应会同省级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在接到企业申请书10天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审批,并报公安部备案。
国家环境保护局在每年12月15日之前,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发放下年度的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并向企业所在的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消防监督管理机构通报核发结果。
四、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公安部根据以下因素核定哈龙灭火剂生产企业首次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
(一)企业前3年的实际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和出口量;
(二)企业前3年的财务状况和劳动工资;
(三)国家1995年年度配额总量。
五、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公安部根据企业上年度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量、生产配额交易情况及企业执行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情况,确定企业下年度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量,依据以下方法核定企业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量。
(一)已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确定将在下年度获得多边基金资助并全部停止哈龙灭火剂生产的企业,核定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量为零。
已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确定将在下年度获得多边基金资助并部分停止哈龙灭火剂生产的企业,仅核定相应生产部分的年度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量;
(二)哈龙灭火剂生产企业配额总量扣除上款确定的哈龙灭火剂生产减少量后仍超过下年度国家配额总量时,将在哈龙灭火剂生产企业的上年度配额基础上等比例削减各个企业的年度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量。
六、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经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可交易使用。实施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交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进行交易企业双方必须同时持有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
(二)用于交易的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是当年尚未使用的;
(三)欲购进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的企业须得到省级环境保护部门的同意。
配额交易分为年度交易和永久性交易两种。实施永久性交易的企业,其变更配额量作为核发企业各自下年度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的依据;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的交易价格,由交易企业自行协商确定。
配额交易企业必须鉴定交易合同,并须将交易合同上报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国家环境保护局应在接到交易合同7天内,提出审批意见;并应根据批准的交易合同变更交易企业双方的当年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量。同时,向交易企业双方及其所在省级环境保护部门通报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量变更情况。
哈龙灭火剂生产企业交易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后,应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局变更后的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量组织生产。
七、持有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的企业(以下简称“持证企业”)必须按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执行情况报告表(附件2)的要求,在每季度结束后15天内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报送本季度的有关情况,并抄报省、市(地)级环境保护部门、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
八、持证企业应保存有关原始资料包括:哈龙灭火剂生产年报表;哈龙灭火剂生产月报表;哈龙灭火剂销售年报表;哈龙灭火剂销售月报表;哈龙灭火剂财务年报表;氯氟烃22、溴素、氯气等主要原料购入帐;哈龙灭火剂生产操作记录包括投料量、产量、产品灌装记录等。并接受环境保护部门、公安消防监督机构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的核查。
九、省、市(地)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消防监督机构每年应共同对持证企业的生产情况和上报的数据进行不定期核查,并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将检查及处理结果上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公安部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
十、国家环境保护局对累计两次超配额生产的企业,除行政处罚外,停发其下年度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并取消获得多边基金资助的资格。国家环境保护局商公安部可调整使用不能有效组织生产且不进行配额交易的持证企业的配额量。
十一、对不按时报送或不报送有关数据、对瞒报和谎报数据的持证企业、对超配额生产的持证企业、对违章交易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的持证企业以及对无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生产哈龙灭火剂的企业,将根据情节轻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附:1.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申请书
2.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执行情况报表

附件一:
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
申 请 书
申请单位
申报日期 年 月 日
国家环境保护局印制
----------------------------------------------------------------------------------
| |企业全称:| |
| |--------------------------------------------------------------------------|
|企|地址: |邮编: |
|业|--------------------------------------------------------------------------|
|情|企业所有制性质: |上级主管部门: |
|况|------------------------|------------------------------------------------|
| |法人代表姓名: |职务 |电话 |
| |--------------------------------------------------------------------------|
| |联系人姓名: |电话 |传真 |电传 |
|--|--------------------------------------------------------------------------|
| |产品名称: |
| |--------------------------------------------------------------------------|
| |申请生产配额量: |
| |--------------------------------------------------------------------------|
| |生产许可证编号: |
|申|--------------------------------------------------------------------------|
|请|生产车间个数: |生产线条数: |
|配|--------------------------------------------------------------------------|
|额|反应管规格:ΦmmXLmm: 根数: |
|生|--------------------------------------------------------------------------|
|产|反应管规格:ΦmmXLmm: 根数: |
|产|--------------------------------------------------------------------------|
|品|年生产能力: (吨) |生产工人数: (名) |
|及|--------------------------------------------------------------------------|
|其| |1994年(吨)|1995年(吨)|1996年(吨)|
|生|--------------------|----------------|----------------|----------------|
|产| 生产量 | | | |
|的|--------------------|----------------|----------------|----------------|
|基| 销售量 | | | |
|本|--------------------|----------------|----------------|----------------|
|情| 库存量 | | | |
|况|--------------------|----------------|----------------|----------------|
| | 出口量 | | | |
| |--------------------|----------------|----------------|----------------|
| | 利润(万元) | | | |
| |--------------------|----------------|----------------|----------------|
| | 工资支出(万元) | | | |
|--|--------------------------------------------------------------------------|
| | 本企业申请哈龙生产配额许可证,愿意遵守《哈龙灭火剂生产配 |
|申|额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其有关规定,接受监督检查。 |
|请| |
|企| |
|业| |
|声| 法人代表(签名) |
|明| 申请企业(盖章) |
| | 年 月 日 |
----------------------------------------------------------------------------------
----------------------------------------------------------------------------------
| | |
| | |
|省| |
|级| |
|环| |
|境| |
|保| |
|护| |
|部| |
|门| |
|审| |
|查| |
|意| 经办人(签名) |
|见| 批准人(签名) |
| | 单位(盖章) |
| | 年 月 日 |
|--|--------------------------------------------------------------------------|
| | |
| | |
|国| |
|家| |
|环| |
|境| |
|保| |
|护| |
|局| |
|批| |
|准| |
|意| 经办人(签名) |
|见| 批准人(签名) |
| | 单位(盖章) |
| | 年 月 日 |
----------------------------------------------------------------------------------

附件二:
哈龙灭火剂生产配额许可证执行情况报表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话: 传真:
法人代表: 联系人:
生产配额许可证编号:
生产配额许可证许可生产配额量:
生产配额交易情况:买入------------(吨)
卖出------------(吨)
单位:吨
----------------------------------------------------------------------------
|月 份|生产量|销售量|出口量|库存量|F22耗量|溴素耗量|氯气耗量|
|--------|------|------|------|------|----------|--------|--------|
|1月份 | | | | | | | |
|--------|------|------|------|------|----------|--------|--------|
|2月份 | | | | | | | |
|--------|------|------|------|------|----------|--------|--------|
|3月份 | | | | | | | |
|--------|------|------|------|------|----------|--------|--------|
|4月份 | | | | | | | |
|--------|------|------|------|------|----------|--------|--------|
|5月份 | | | | | | | |
|--------|------|------|------|------|----------|--------|--------|
|6月份 | | | | | | | |
|--------|------|------|------|------|----------|--------|--------|
|7月份 | | | | | | | |
|--------|------|------|------|------|----------|--------|--------|
|8月份 | | | | | | | |
|--------|------|------|------|------|----------|--------|--------|
|9月份 | | | | | | | |
|--------|------|------|------|------|----------|--------|--------|
|10月份| | | | | | | |
|--------|------|------|------|------|----------|--------|--------|
|11月份| | | | | | | |
|--------|------|------|------|------|----------|--------|--------|
|12月份| | | | | | | |
|--------|------|------|------|------|----------|--------|--------|
| 小计 | | | | | | | |
----------------------------------------------------------------------------
填表人: 审核: 企业盖章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林业局关于2011年林木种子质量抽查情况的通报

国家林业局


国家林业局关于2011年林木种子质量抽查情况的通报

林场发〔2011〕2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2011年,我局委托国家林业局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26个省(含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和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的林木种子和苗木质量进行抽查。其中,我局以林场发〔2011〕177号文件先期通报了23个省的苗木抽查情况。现将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11个省的林木种子和云南省油茶苗木质量抽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抽查的内容和方式
  (一)抽查内容
  1.林木种子、苗木质量情况。
  2.林木种苗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档案情况。
  3.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标签制度执行情况。
  4.采种林确定和采种期公告情况。
  5.主要林木品种审(认)定情况。
  6.林木种子质量自检情况。
  7.林木种子来源情况。
  8.林木种子产地情况。
  (二)检测方式
  1.林木种子抽查对种子来源、贮藏条件、档案、标签、许可证等定性指标当场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定量指标待检测结果出来后再反馈给被抽查单位。
  2.苗木抽查采取当场给出检测结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三)检测项目
  1.林木种子:净度、发芽率(生活力)、含水量。
  2.油茶苗木抽查实生苗比例。
  (四)判定依据
  1.《种子法》及配套法规。
  2. 质量标准:《林木种子检验规程》(GB2772-1999)、《林木种子质量分级》(GB7908-1999)、《育苗技术规程》(GB/T6001-85)、《容器育苗技术》(LY1000-91)和相关地方标准。
  二、抽查结果
  (一)林木种子抽查情况
  抽查了45个县(市),48个单位,22个树种,267个林木种子样品。
  1.质量情况。林木种子样品合格率为88.4%,较2010年的91.7%下降了3.3个百分点。山西省太原市林宝种苗有限公司、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等26个单位林木种子质量检查和检测项目全部合格(详见附件1),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站、隆化县植源林业种苗有限公司等22个单位的林木种子质量检查或检测项目不合格(详见附件2)。
  2.林木种子生产、经营和使用者档案建立情况。抽查的48个单位全部建立了档案。其中,档案内容齐全的单位27个,占56.3%。已建立档案但内容不齐全的单位21个,占43.7%,详见附件2。
  3.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和标签制度落实情况。抽查的48个单位全部落实了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制度;使用标签的单位47个,未落实标签管理制度的单位1个,为河北省承德诚林林木种子有限公司。
  4.确定采种林和公布采种期情况。抽查的45个县(市)中,涉及确定采种林和公布采种期工作的县(市)有35个。其中,按《种子法》规定,确定采种林并向社会公告的县(市)级林业主管部门30个,占85.7%;未确定采种林并公告的5个,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青海省湟中县、乌兰县、都兰县、平安县林业主管部门。在采种季节向社会公布采种期的县(市)级林业主管部门有25个,占71.4%;未公布采种期的10个,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乌兰县、都兰县、平安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甘肃省正宁县、庆城县、合水县林业主管部门。
  5.林木品种审(认)定情况。抽查的22个树种(品种)中,列入主要林木目录的树种(品种)18个,通过审(认)定的主要林木良种9个,占50%。
  6.林木种子质量自检情况。抽查的48个单位全部实行了自检,自检率达到100%。
  7.林木种子来源情况 。抽查的267个林木种子样品中,来自种子园的6个,占2.3%,母树林的19个,占7.1%,采种基地的49个,占18.4%,一般采种林的171个,占64.0%;来源不详的22个,全部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碧森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经营的杨柴种子,占8.2%。
  (二)云南省油茶抽查情况
  云南省被抽查的金平县哈尼田苗圃、腾冲县福润园林开发有限公司、建水县浩野农林产业有限公司3个定点育苗基地(单位)全部落实了许可制度、标签制度,全部具备档案,其中2个育苗单位的档案齐全,占66.7%,档案不齐全的是建水县浩野农林产业有限公司。3个育苗单位中只有1个落实了自检制度,占33.3%,没有落实自检制度的是建水县浩野农林产业有限公司、腾冲县福润园林开发有限公司。3个育苗单位的油茶穗条皆来自良种采穗基地,品种都通过了审(认)定。
  在实生苗比例方面,3个定点育苗基地(单位)分别为:金平县哈尼田苗圃7.5%,腾冲县福润园林开发有限公司8%;建水县浩野农林产业有限公司15%。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抽查结果看,各地在林木种子质量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林木种子质量监管不到位。如河北省承德市各区县本年度首次自行组织招投标确定飞播种子供应商,部分区县林业局不参加招投标过程,被抽查种子样品中有50%不合格,影响了林木种子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档案不齐全现象仍然存在,说明有些地方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
  (三)有的地方没有确定采种林、公布采种期,势必会影响林木种子质量。
  (四)良种选育工作、林木品种审(认)定工作滞后,良种使用率较低,抽查的主要林木树种仅有一半通过了审(认)定,来源于种子园、母树林、采种基地的林木种子样品仅占27.7%。
  (五)林木种子自检过程和结果记录不规范,难以起到对林木种子生产、加工和贮藏工作的指导作用。
  (六)仍然存在种子样品来源不清、不问种源、影响种子质量的问题。如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碧森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杨柴种子全部来源不清,且22个种子样品中有一半不合格。
  四、几点要求
  从2011年林木种子质量抽查结果看,2010年抽查存在问题的山西省太原市林宝种苗有限公司,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林场、平罗县陶乐治沙林场在2011年抽查全部合格,说明各地对整改工作高度重视,成效明显。但从整体上看,仍要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监管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林木种苗质量管理。种苗是命脉,是根本,是林业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种子要管严,采收、加工、贮藏各个环节都要规范管理。要依法确定采种林、公布采种期,避免随意采种及抢采掠青,确保种源纯正。要督促林木种子生产者按照标准对采集的林木种子进行脱粒、干燥、净种、分级等加工处理,督促种子库管理者在入库、出库及贮藏期间定期检验林木种子质量,并开展不定期检查。
  (二)采取措施,培育和使用林木良种。各地林业主管部门要根据经济社会和林业发展的需要,联合林业科研院校研发优良品种,开展林木品种审(认)定并公布良种;要加大扶持力度,切实加强良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科技支撑;要科学制定良种推广使用计划,确保国家投资或者国家投资为主的造林项目和国有林业单位造林使用林木良种。
  (三)加大力度,积极推进林木种子档案建设进程。林木种子生产经营档案是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记载,是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科学依据,是确保种苗来源去向清楚、质量责任可追溯的重要根据。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档案管理工作,在强化宣传培训和技术服务方面多下功夫,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配备必要设备,连续、完整、真实地保存档案。对于未按要求建档或者档案保管不当的要及时纠正,限期整改。
  (四)加强培训,提高种苗从业人员水平。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林木种苗生产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其生产技能和操作水平。要加强林木种苗检验人员培训,使其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既能运用标准对种苗质量进行评判,又能结合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其宣传国家政策、指导生产实践的作用。
  各省林业主管部门要针对此次抽查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各地进行认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于11月30日前上报我局。
  附件:1.2011年国家抽查林木种子质量检查和检测项目合格的单位名单
     2.2011年国家抽查林木种子质量检查或检测项目不合格情况表
http://www.gov.cn/gzdt/att/att/site1/20111206/001e3741a2cc104814cf01.doc
                            国家林业局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一日

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

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101号

  《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已经2002年7月16日市人民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市长  刘 淇
二〇〇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北京市明十三陵保护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明十三陵的保护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昌平区行政区域内东起蟒山,西至虎峪山,南起石牌坊,北至灰岭口范围内明十三陵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保护区划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具体范围的划定和调整,由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经市人民政府核定并公布。
  第三条 昌平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区政府)负责本办法的组织实施。昌平区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以下简称特区办事处)负责指导、协调有关部门和当地人民政府,做好明十三陵的保护管理工作。
  文物、规划、环境保护、林业、园林等部门和城管监察组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做好对明十三陵的保护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四条 明十三陵的保护管理应当坚持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区政府负责制定明十三陵的保护规划,依据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明十三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边界,设立界限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移动、拆除、损毁界限标志。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文物原状,不得损毁、改建、拆除文物建筑及其附属物;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不得在建筑物内及其附近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危及文物安全的物品。
  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使用土地和进行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文物保护和规划的要求,依法进行。
  对保护区内现有的不符合规划或者影响明十三陵文物和环境风貌的非文物建筑、构筑物,区政府应当依法制定整治搬迁方案,分期组织实施。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严格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在保护区内不得建设或者批准建设污染环境的项目;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本市规定的标准,未经处理达标的污水不得排放;开展旅游活动、进行垃圾处置和设置停车设施等,应当符合生态旅游管理规范的要求。
  第八条 保护区内的山地绿化应当以松、柏等乔木为主。对古树名木和风景林木,应当依法加强保护管理;严禁砍伐古树名木,不得擅自更新、采伐风景林木。
  第九条 区政府应当限定保护范围内营业摊点的数量,并统一规划和合理划定经营区域。禁止在划定区域外设立营业摊点。
  第十条 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设立广告。在建设控制地带内严格限制设立广告,禁止设立大型商业广告;设立其他广告的,应当符合市政管理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规划、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的广告设置规划。
  设置的广告和文物、导游等标志标牌的色调、体量、造型等应当符合设计要求,不得破坏文物和环境风貌。
  第十一条 在保护区内不得进行开矿采石、挖砂取土、掘坑填塘、捕猎野生动物、修建公墓等破坏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活动;所建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种植、养殖等设施,不得危及文物安全,影响环境风貌。
  第十二条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明十三陵文物和环境风貌的义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破坏明十三陵文物和环境风貌的行为予以制止和举报。
  第十三条 特区办事处应当严格履行文物使用和保护管理的下列职责:
  (一)保护明十三陵文物安全和环境风貌完好,做好防火、防盗、防汛、防蛀、防雷击等工作。
  (二)按规定保养、修缮明十三陵文物建筑,保护明十三陵文物遗址。对明十三陵文物建筑的保养、修缮和对明十三陵文物遗址的保护应当在方案设计、施工工艺、材料选用、规制布局等各方面严格遵照传统方法,本着尊重历史、不改变历史原状的原则组织实施。
  (三)建立巡查制度,对明十三陵文物和环境风貌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发现破坏文物和环境风貌的行为应当予以制止,并提请有关部门处理。
  第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违反第五条规定,擅自移动、拆除、损毁界限标志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恢复原状,并可以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二)对违反第六条、第十一条规定,进行违法建设,或者违法设置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种植、养殖等设施的,由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城管监察组织依法处理。
  (三)对违反第八条规定,破坏古树名木、风景林木的,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四)对违反第十条规定,设立广告和标志标牌不符合要求的,由城管监察组织责令拆除或者更换,并可以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罚款。
  (五)对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五条 对明十三陵保护管理负有职责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恪尽职守,做好明十三陵的保护管理工作。对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致使发生危及文物安全、影响环境风貌后果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单位依法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